全国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环,继45年抗战后,至49年新中国成立前。它始于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协议发动内战,至50年5月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才正式结束。
面对当前局势,我们是应该坚守阵地全力保卫,还是选择撤退以保障安全?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策。
1947年,身为胡宗南秘书的中共地下党成员熊向晖,迅速且隐秘地将胡宗南准备攻打延安的情报传递给了党中央。
当时,人民解放军在陕北仅剩2万余人,包括4个野战旅和2个地方旅,与国民党军兵力对比为1比10,因差距巨大,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。
许多干部反对中央的决定,希望调整战略。为此,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主动去找毛主席,希望能说服他改变这一决策。
他疑惑地发问:“为何不在延安南边大道两边安排军队围攻敌人,反倒要选择放弃延安呢?”
毛主席告诉他:“你的想法尚显稚嫩,不够高明,我们不应硬抗他们进攻延安。”师哲闻言一愣,不保卫延安已出乎意料,竟还要赞同敌人进攻?他一时怀疑自己听错了。
看到他满脸惊讶,毛主席说道:“他若占领延安,就输得彻底。因为一旦得手,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会看清他背弃和平、不讲信义的真面目。”
毛主席稍顿,接着说:“但蒋介石有自己的盘算,觉得占领延安后,就能向世界宣告摧毁了共产党总部。这只是他一厢情愿。他愿背延安这包袱,就给他。他能打到延安,我也能打到南京!”
毛主席为了让师哲理解他的意图,解释道:“你了解拳击吗?收回拳头不代表我们妥协或让步,而是为了再次出击时更有威力。”
毛主席明白,我军常处劣势且战场形势多变,所以他特别强调在细致规划的同时,也要灵活应对,确保计划与变通相结合。
延安是中央革命的关键基地,但其重要性因时而异。关键时,需懂得舍弃。毛主席暂弃延安,让敌人背负重负,使我军更主动灵活,大量歼敌。时机成熟,再反攻,延安必将重归我手。
毛主席觉得,优秀的指挥员需洞察局势,有长远眼光,这很难做到。他是通过土地革命和抗战八年的实践,才积累了这些宝贵的经验。
决定暂离延安后,撤离计划随即展开。中共中央撤出延安,期间毛主席与任弼时就相关事宜产生了分歧。
时间紧迫,任务艰巨,部队刚到枣林沟,毛主席立刻召集会议商讨党中央的行动计划。会上,几位领导因观点不一,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任弼时建议党中央迁往更安全的解放区,以确保安全;但毛主席持反对意见,他坚持认为党中央必须坚守陕北。
若蒋介石洞悉党中央滞留陕北,必严令胡宗南死守该地。当国民党首领及主力齐聚陕北,我军在其他战场作战将更加有利,从而提升胜仗的可能性。简而言之,毛主席的策略是实施“移花接木”之计。
同时,毛主席还想到,陕北民众基础好,地势有利,且解放军对当地非常熟悉,可以在此实施战略作战,牵制住敌军力量。
在敌我兵力差距巨大的情况下,我军仍能利用自身优势力求胜利。加之有西北野战军的助力,我军获胜的希望更大。
根据毛主席的战略,最终结果是:西北野战军仅2.6万人,加上800人的党中央队伍,成功牵制并消耗了胡宗南的23万大军于陕北,避免其增援其他战场。
毛主席指挥作战时,思考周密,不拘泥于固定战法。他总是根据实际情况,选择最能歼灭敌人或对我军最有利的战术,灵活指挥部队行动。
“走”并非意味着逃避,而是战略性的移动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“打”,即寻找更有利的战斗位置或时机。
解放战争期间,有部队尝试在行动中找歼敌良机。1948年3月,傅作义部采取主力对峙策略,双方均集结重兵,约30个团于一处,这让晋察冀野战军难以找到突破口。
3月上旬,毛主席代表军委致电杨得志等人,指出需灵活机动,大量歼敌,迫使敌人分散,以解决当前敌军集中、对我军歼敌不利的困境。
3月20日,察南绥东战役打响,晋察冀野战军按毛主席指示行动,迅速机动,分散敌军,并耐心等待有利时机,攻打敌人薄弱环节。
这场战斗中,我军成功击败敌军,总共消灭对方超过1.8万名士兵。
我们该选择南方还是北方作为方向呢?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,必须权衡各种因素,确保做出明智的决策。
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,他制定独特方案。在部署作战时,若遇意见不合且不接受其观点的人,他总能耐心说服对方,或选择等待时机。
1948年4月18日,毛主席收到林彪等东北野战军领导的汇报,计划通过攻城打援的方式启动长春战役,此举变相推翻了毛主席原先封锁卫立煌于东北、南下北宁路的策略。
几天后,毛主席回复说:“同意先攻打长春。但别总提南下难,免得你们和干部在心态上陷入被动。”
尽管毛主席心中已有打算,但他并未立即反驳对方观点,而是耐心寻找契机,希望能巧妙转变对方的思想。
正如毛主席预见,林彪攻长春的计划确有瑕疵,致其战事不顺。长春未克,毛主席便得以重新考虑并部署南下作战计划。
7月中下旬,林彪等东北野战军将领重新审视了东北战场,经毛主席指导与集体讨论,他们最终决定,南下作战更为妥当,避免强行攻打长春,以免陷入被动。
后来,在毛泽东主席的指导下,林彪成功指挥部队向南进军,占领了锦州,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得以顺利执行。
在解放战争中,毛主席战略眼光长远,战术指挥灵活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,耐心指导并虚心听取意见,及时为遇到问题的部队提供有效建议,修正战略部署。
在解放战争中,毛主席制定了正确的政策,赢得了群众支持。老百姓的积极参与,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保障,有效缩小了我军与敌军的人数差距。
没有毛主席,中国革命之路或许会更加坎坷,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可能会推迟到来。他的领导对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